在智能穿戴设备的热度之下,有一个核心技术领域正在经历爆发前夜的“沉淀”。
据第三方调研预测,2035年AI+AR智能眼镜预计全球销量将突破7亿副,产业链生态规模将超10万亿人民币,而在这其中,光波导材料与技术的迭代也成为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嗅觉敏锐的资本早已开始聚焦光波导技术这一赛道。在北美,专注于光波导技术的公司 DigiLens 在2023年一季度完成了 5000 万美元融资,公司估值超过 5.3 亿美元;而在国内,AI+AR To B领域的龙头企业谷东智能近期正开启新一轮融资,立志将其自研的全新第四代光波导技术结合AI+AR解决方案推向全产业及消费级应用,为其带来高效的智能化转型。
光波导技术从本质上解决的是AI+AR眼镜“轻量化”与“显示效果”的核心矛盾。从技术实现来看,相比传统光学方案,光波导需要在超薄基材上实现光的高效耦合、耐外部强光与均匀出射,对光学材料特性、光学模组设计和量产工艺提出了极高要求。
经过多年技术迭代与产业链配套成熟,光波导在基材透光率、耦合效率、视场角等核心指标上实现了关键突破。广阔的场景需求叠加日趋成熟的技术条件,正在让这个“藏在AI+AR眼镜背后”的核心技术走向台前。
一块待开垦的技术蓝海
谷东智能创立于2019年(母公司为谷东科技,创立于2017年),彼时国内AI+AR 行业对光波导技术的认知还停留在“实验室概念”阶段。“光波导”更多是学术论文里的术语,市场上的设备要么依赖厚重的棱镜方案,要么采用成本高昂的全息波导,始终难以平衡“体验”与“成本”。
根据国际光学工程学会(SPIE)的分类,AR 显示技术按光学路径可分为折射式、反射式、衍射式三类。当时的市场格局中,折射式方案被工业级设备广泛采用,但重量普遍超过 300 克;反射式方案因视场角不足 20 度,仅能满足简单需求;而衍射式中的光波导技术,因理论上可实现 80 克以内的整机重量和 70 度以上视场角,被公认为终极方案,却因技术壁垒高,全球范围内尚无企业实现量产级突破。
当时谷东智能创始人崔海涛意识到,光波导技术的空白不是“不可能”,而是 “未被实现”的机会:“AI+AR眼镜的终极形态一定是‘如普通眼镜般自然且要全彩清晰可见’,高效的全彩光波导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钥匙。”基于这一判断,谷东智能正式入局,成为国内最早专注于AI+AR 光波导技术的团队之一。
如果说谷东智能的创立源于对AI+AR技术蓝海的判断,那么从AI+AR行业发展的本质来看,光波导技术的突破具备不可替代的必要性。
AI+AR眼镜的普及从来不是“技术炫技”,而是要解决真实场景中的效率问题。国际数据公司(IDC)去年发布的AI+AR行业趋势报告指出,下一代AI+AR设备必须突破“重、晕、贵” 三大痛点——重量超过200克会导致佩戴疲劳,视场角不足50度会产生“隧道效应”引发眩晕,成本高于3000美元则难以规模化应用。而这些痛点的核心解决方案,正是光波导技术的突破。
国家标准 GB/T 33761-2017《信息技术 增强现实术语》中,将“光学显示模块”列为AI+AR设备的核心组件,其性能直接决定设备的可用性。在智能制造场景中,工人需要佩戴AI+AR眼镜查看实时操作指引,过重的设备与低光效会导致长时间作业疲劳;在消费市场,用户期待AI+AR眼镜不仅能像墨镜一样轻便,在户外强光下也能清晰可见,还要去除眼镜中的彩虹纹、漏光等效应,市面上现有方案显然无法完全满足。
过去,这些场景的AI+AR应用要么妥协于厚重的设备,要么放弃部分功能,导致效率提升有限,普及速度缓慢。第三方统计显示,2022 年全球工业AI+AR眼镜的渗透率不足5%,消费级AI+AR眼镜退货率近40%,重量与光学显示问题屡屡出现,核心瓶颈就在于光学方案的体验缺陷。
而现在,AI+AR场景正因为第四代光波导技术的渗透,迎来结构性变化。
一方面,工业升级推动“数字孪生”落地,工人采用最新光波导技术的 AI+AR 眼镜,视场角可达70度,定位精度提升至1毫米以内,作业效率提升 3 倍以上。另一方面,消费市场对“轻量化AI+AR眼镜”的需求爆发,传统方案因重量超过 250 克难以进入日常场景,而谷东智能的全彩光波导方案已将整机重量控制在100克左右,接近普通眼镜的佩戴体验,为消费级市场打开了缺口。
由此,在这个万亿级的AI+AR产业中,第四代全彩光波导技术正成为撬动“体验与成本平衡”的关键支点。
第四代PVG新型体全息光波导技术:破局中的技术大进阶
尽管光波导技术的进步逐年提升,但相比AI+AR行业的其他组件,这仍是一个处于快速进化中的领域。
技术成熟周期长的原因,既包括光波导涉及材料、光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性,也包括量产工艺的稳定性难题,以及市场对“技术迭代速度”的观望。从行业角度来说,早期面对“光波导”这个充满专业术语的技术,更多关注其长期稳定性——在工业高温环境下是否会出现光衰,消费级市场长续航的使用需求中是否会出现彩虹纹及漏光、光效是否足够高、是否能全彩显示,这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在采购时保持谨慎。
但随着核心技术痛点的逐一攻克,这种观望正在被打破。
光波导技术经历了几次迭代:传统体全息光波导、阵列光波导、表面浮雕光栅(SRG)及最新的第四代新型体全息光波导(PVG)。
首先,在AI+AR智能眼镜的显示效果中,光效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。传统表面浮雕光栅(SRG)技术受限于多级衍射损耗,光效始终处于较低水平,这直接导致设备显示画面昏暗、耗能居高不下,这一问题曾长期制约其应用。而谷东智能自研的第四代全彩PVG体全息光波导技术实现了光效提升300%的跨越式突破。
谷东智能自研的全彩PVG新型体全息光波导技术通过创新的光路设计与材料优化,极大减少了光线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。在实际应用场景中,搭载全彩PVG光波导技术的智能眼镜,能够在相同光源条件下,呈现出更明亮、清晰的画面。比如在户外强光环境下,传统体全息光波导及SRG技术的设备画面几乎难以辨识,而全彩PVG光波导技术产品却能清晰显示导航信息、虚拟提示等内容;在室内弱光环境中,也无需过度依赖高功率光源,降低设备发热与续航压力,从根本上重塑了智能眼镜的视觉体验底层逻辑。
此外,彩虹纹与色散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光波导技术的应用。SRG 技术因衍射色散,彩虹纹严重,使得显示画面色彩失真、出现彩色条纹,极大破坏视觉连贯性。传统体全息波导虽色散较轻,但多层叠加易导致色偏,同样无法满足高品质显示需求。
谷东智能自研的全彩PVG新型体全息光波导技术则实现了对色散问题的基本消除。其背后是复杂的光学算法与精密的结构设计,通过对不同波长光线的精准调控,让红、绿、蓝等色彩在传播与显示过程中完美协同,并且在强光下也能清晰可见。在智能眼镜显示高清全彩视频、复杂图像时,全彩PVG光波导技术呈现的画面色彩饱满、还原度高,如同将真实世界的色彩精准“搬运”到虚拟显示界面,为视觉交互应用扫清了色彩障碍,开启了全真视觉体验的新赛道。
更关键的是,量产成本是技术能否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门槛,对于多数人及企业关注的成本把控问题,全彩PVG光波导同样能有效解决。SRG 技术依赖纳米压印,材料及生产工具成本高且良率低,导致整体成本居高不下;阵列光波导尺寸、重量偏大,且由传统光学加工,成本难以降低;传统体全息波导更是因全息曝光效率低,量产成本极高,这使得相关产品价格昂贵,难以普及。
而谷东智能采用自主研发的全息光刻胶、定制化全息曝光系统、精密涂布等设备,并打造全球首条20万片级PVG光波导自动化产线,这不仅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,更使PVG技术成功将量产成本降低 90%,且从材料选用的成本控制,到制造工艺的效率提升,都做到了行业极致。
通过全自动化生产环节、提高良品率,PVG 技术不仅降低了智能眼镜等设备的生产成本,更让光波导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更多消费级、工业级场景。比如在教育领域,较低成本的AI+AR教学设备因PVG技术得以推广,让更多学生能接触到沉浸式教学资源;在工业维修场景,配备PVG光波导技术的AI+AR智能眼镜,也能以更低成本助力工人实现高效可视化作业。
崔海涛表示:“第四代全彩PVG体全息光波导技术的适配性比我们最初设想的更广泛。无论是在工业或是消费级场景,在光学显示及成本等各方面都有显着优势,这些都是传统光学方案做不到的。”
从更长远来看,消费级AI+AR领域的潜力将逐步释放。随着重量降至 100 克、成本控制在100美元以内,第四代全彩PVG光波导技术正让“日常佩戴的AI+AR眼镜”成为可能。在户外场景中,AI+AR眼镜可实时显示导航、路线等信息,且不影响视野,让虚拟形象自然融入现实环境。考虑到消费电子的庞大市场基数,第四代全彩PVG光波导技术的渗透将带来量级的增长。
在以技术突破为核心、场景需求为牵引、成本优化为支撑的合力下,第四代全彩PVG光波导技术正显现出跨越性发展的势能。
下一个爆发点:以制造为基,全彩光波导与 AI、场景的深度融合
AR显示技术的迭代始终向前,从早期笨重的光学透视头盔显示器到如今的微显示屏,每一次突破都推动着 AI+AR 设备的形态革新。而新一轮技术竞争的核心,不仅是 “光波导硬件 + AI 算法 + 场景化”的融合,更在于将这种融合能力沉淀为规模化、高精度的制造实力——这正是谷东智能的核心定位:新一代光波导技术的制造商。
国际上,已有企业通过从硬件供应向“光学 + AI”解决方案转型实现价值跃升,而谷东智能的路径更具制造基因的深度。公司明确将战略重心聚焦于“新一代光波导技术制造商”的核心身份,其战略以技术及制造能力为根基展开,彰显出从技术研发到量产落地的全链条掌控力。
在硬件与算法融合层面,谷东智能并非止步于光波导模组的研发,而是将自研的光波导模组、工具化全面的AI多模态模型与硬件制造深度绑定。形成高效的AI+AR整机解决方案,这种“光学设计 - 算法优化 - 制造工艺”的协同,是新一代光波导技术制造商独有的技术壁垒。
从现阶段来看,谷东智能作为新一代光波导技术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已清晰显现:它不仅掌握核心技术,更能以规模化、高精度的制造能力将技术转化为满足场景需求的产品。这种制造实力,让新一代光波导技术的成本可控性、质量稳定性、场景适配性及量产能力得到充分验证。
与当前“想象驱动”的概念不同,第四代PVG光波导技术对应的是明确的场景痛点、可验证的成本收益比以及规模化的落地路径。它是否会成为AI+AR行业的下一个资本风口尚未可知,但可以确定的是,这项技术正在悄然改变AI+AR眼镜的形态,极大化升级了AI+AR眼镜在光学效能、成本等多个维度,最终重塑人与信息、人与场景的交互方式。
来源:谷东智能
稿件/商务合作: 向前(微信 Shixiangqian7)电话:18700987744
创始人:张明军(微信 13720775110)
更多精彩内容,请关注ARinChina微信公众号(ID:X增强现实)

评论